因為周六帶珠珠到桃園長庚看醫生,隔天回台南前到這兩個地方走走。
回飯店前還跑去中壢觀光夜市走走,珠珠很乖都沒有不配合,真是謝天謝地。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位於台灣新北市鶯歌區,於西元2000年11月26日正式開館,是台灣第一座以陶瓷為主題的專業博物館。(以下說明皆摘自官網)
鶯歌陶瓷博物館自1988年倡議興建,2000年正式開館啟用。陶博館的建築體樓高三層,地下兩層,建築形式以清水模、鋼骨架、透明玻璃空間做變化,整體質樸、素淨。陶博館後方有一陶瓷公園,主題分別有:「陶與土」、「陶與火」、「陶與水」、「陶與光」、「陶與風」、「陶與綠」、「陶與人」,將陶的無限可能融於自然環境之中。陶博館與陶瓷公園皆由簡學義建築師負責的竹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主體建築規畫以極簡的原則,創造貼近藝術品的展覽與活動空間。
陶博館以臺灣陶瓷文化之典藏、展示及教育推廣工作為主,常設舉辦各項活動、展覽、研習等,作為經驗傳承的交流平台,並提升鶯歌陶瓷產業及地方形象。2003年起,陶博館舉辦鶯歌國際陶瓷藝術節(鶯歌國際陶瓷嘉年華)是交通部觀光局所指導的臺灣大型觀光節慶活動之一,內容有陶瓷主題展、示範表演、舞臺表演、陶瓷體驗、合作玩陶藝等活動。
目前藏品超過2500件。典藏範圍以臺灣陶瓷史為發展軸線,包含早期民用陶瓷、國內外現代陶藝作品、鶯歌本地製作之陶瓷產品,並包含相關文獻資料。並有數位典藏系統,從館藏分類中精選部分藏品進行平面或3D環物拍攝,並佐以賞析詮釋,以主題分類,是臺灣陶瓷豐富面貌的縮影。 因為博物館之建築有特色,故有許多戲劇到此取景!如瑰寶1949,命中注定我愛你等劇。
建築內部
展品
.
外部
新北市三峽老街長約二百公尺,其建築從民國初年留存至今,相連不斷的紅磚拱廊、充滿古意的建築,總是令人油然升起一股念舊情懷。早期這裡的第一條街「三角湧街」,是因應移民入墾者的聚落逐漸由溪邊移至山上所形成,是當時最主要的商業街道,之後逐漸向外擴展產生了現在的三峽老街,晚清時期的三角湧以製茶、染布、樟腦為主要產業,善用河道水利之便,將貨品向國內外銷售,在當時曾盛極一時。
現以和平街、仁愛路、中山路及民權街組成的三峽老街,至今仍保留許多日據時代以來的商業街屋建築,老街上的房子刻字代表著姓氏、行業或堂號,是當時商家做生意時普遍的宣傳手法,牌樓上的圖示也十分具有意涵,例如代表避邪的八卦、平平安安的花瓶圖樣等,而街屋則多以紅磚及土角堆砌而成,由於當時三峽老街上的商家,大多都是富有且有頭有臉的人家,建造房舍時的建材與形式理所當然也是一時之選,從外地進口建材及設計的例子不勝枚舉,加上近日多方極力保存,造就了今日三峽老街風情依舊的模樣。
雖然現今三峽老街擺脫了往日的喧囂,獨留一幢幢的紅磚拱廊和巴洛克式立面牌樓建築,卻仍是吸引許多遊客到此駐足,依山傍水的三峽老街,更是台灣北部最常的老街之一,百餘座不同風格的街屋塑造了三峽老街獨有的特色。近年來,透過地方人士的號召及奔走,三街重新聚集了許多傳統手工創意產業,為老建築、舊街道帶來了新的氣象。(以上敘述摘自官網)